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NEWS

中文系“文心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第三期顺利开讲

2019-11-18

11月13日下午2点半,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办的“文心讲坛”第三期讲座《海外汉学研究导论》正式开讲。本期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张西平老师。外国语学院的吴新云老师、陈璟霞老师、李炜老师,中文系的李鹏老师,司聃老师、周冰心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片一)

刚过立冬的北京寒风肆虐,温度骤降,但即使如此,也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参与讲座的热情。2点半,张西平老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图片二)

首先,张西平老师介绍了西方目前对汉学的一些误解以及各地对汉学定义存在的争议等问题,接着解释了目前接受度较广的定义,即国外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为汉学,国外对于当代中国的研究为中国学;同时张老师批驳了目前存在的有汉学家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割裂来看的情况,提出当代学者应注重二者统一性的观点。

其次,张老师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历史进行介绍。海外汉学研究分为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和专业汉学三个研究阶段,张老师首先具体介绍了对外国影响最大的游记汉学作品《马可波罗游记》和其对哥伦布以及欧洲地理大航海大发现时代开启的重要意义。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一批传教士进入中国,推动了“西学东渐”;同时他们翻译了一批中国著作,又促进了“东学西渐”。之后外国学者逐渐按现代知识学科体系来研究中国,标志着中国学问成为世界性学问。

(图片三)

接下来张老师从研究海外汉学的研究方面进行展开。张老师提出要在世界研究中国;同时可以着眼于西方文化中的东方文化,东方文化的传入对西方启蒙运动等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汉学的研究有助于文明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另外,海外汉学研究也对近代中国学术的转型、中国当代学术的重建和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张老师谈及需站在中国文化本体的立场解决学术之困;同时打通学科,巩固历史学基础;立住思想文化根本,了解外国当时的思想文化;并从跨文化互动视角重新认识中外文历史文献的学术价值,这样才能将海外汉学研究持久运行下去。

(图片四)

历时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张西平老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充足的论据向同学们展示了海外汉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使同学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基础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张老师对青年一代学生的殷切期许和对中国学术史及研究学者现状的深刻思考和学者风范也令同学们感触深刻。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向张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张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

(图片五)

下午四点,本场讲座在全场师生的合影中圆满结束。

(图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