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NEWS

陈端副教授主编的《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正式发布

2020-01-06

2019年12月31日,在第五届“中国经济新模式创新与发展高峰会暨2019健康中国产业经济论坛”上,由我院新闻系副主任陈端副教授主编的《数字创意产业蓝皮书: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正式发布,这也是国内首部围绕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战略新兴领域进行系统梳理,融合产业数据库价值与产业智库研究价值的学术成果。陈端副教授在峰会上向到场嘉宾介绍了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蓝皮书的编撰初心和主要内容,并针对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借力现代数字技术进行团队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品生产和网络化、交互化、体验化的产品传播,其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匹配、精准化分发、沉浸式体验等特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维度,赋予经济发展以创意活力和文化附加值,成为下一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试验田,也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开发带来了新的动力,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以新的要素、新的形态、新的手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对新生代文化消费人群的价值引领,传承好民族文化基因、延续好千年文脉、凝聚好发展共识,这是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命题。

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创意产业引导、扶持、规范并重,政策红利频出,但目前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监管、规范的手段与模式仍处于持续优化的探索进程中,如何顺应产业发展内在逻辑打造与产业生态体系相适应的产业治理体系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回应的时代命题,《数字创意产业蓝皮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系列产品系整合社会经济发展各层面的学术资源、学术机构及文献资料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权威的学术数据库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年度最新的一手研究资料,具有决策参考、政策先声、投资指南、舆论引导平台和研究基础库等多重功能。《数字创意产业蓝皮书》今后将以年度为单位持续生产发布,融合学界权威专家智力资源和业界一线人士实践探索经验,动态追踪数字创意产业前沿发展状况,及时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并结合论坛峰会等线下活动,围绕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主流、瓶颈问题深入探讨,凝聚发展共识,汇聚产业资源,提供后端智库服务。

第五届“中国经济新模式创新与发展峰会”由经济日报(集团)《经济》杂志社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致开幕词,国家商务部原副部长周可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联部副部长马文普,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中央党校报刊社总编丁茂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主任、研究员刘勇等多位领导与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具体分析,皮书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1. 决策参考。大量皮书在“两会”期间集中发布,为“两会”代表提供参 政议政的依据。目前,政府部门、商业研究机构的学术成果都已在皮书上运作, 成为智库产品的有效载体。

2. 政策先声。皮书是一个掌握话语权的载体。当政府或有关部门准备出台 某项政策时, 可以通过皮书的方式来试探一下社会对其的反应; 同时也可通过皮 书方式出版有关内容,形成一种有利的舆论氛围和态势。

3. 投资指南。通过皮书课题组调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政府政策导向、 市场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科学解析和预测, 为商业机构、 咨询公司提供有价值的 基础数据和资料。

4. 新闻来源(舆论引导平台) 。皮书本身浓缩了国内外经济、社会、文化等 领域的大量信息, 需要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来转换; 而媒体则可从皮书中获 取大量的新闻素材和内容, 并通过皮书这一内容载体, 与各领域专家进行高端对 话,从而引导科学、理性的社会舆论。

5. 研究基础库。资料显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国际 关系与国际政治等社会科学诸学科研究生, 以现实问题为论题撰写论文时引用的 数据资料大多从皮书中获取, 并且部分科研机构和学者也以皮书内容作为获取研1/4究数据的重要途径之一。皮书这种连续性出版物对文化传承具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皮书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它是研究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

二、皮书数据库的概念与定位

皮书数据库是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专业化高端智库平台,是中国与世界现实问题研究成果库。

皮书数据库以社科文献出版社知名出版品牌——皮书系列图书为基础,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厚广阔的研究资源,通过数字化加工和知识体系构建,打破书的条框,以篇章为基础结构,全面整合社会经济发展各层面的学术资源、学术机构及文献资料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学术智库研究平台,可为用户提供最新的第一手学术研究资料。

该蓝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智库”系列的组成部分,《经济》杂志社、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

5G+AI+区块链+大数据驱动下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研判:

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相关行业产值达到8万亿元。数字创意产业自身发展沿着“硬件实体”和“内容软体”两条主线展开,以5G商用为引擎、多种新兴技术整合汇流带来的协同式、集群式创新将以新应用促发新场景,进而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5G解决了超高清视频内容的承载难题,在电视开机率不断下滑的今天,或许可以重启家庭大屏场景的价值空间,但这一轮重启不是电视内容场景的简单复兴,而是与智能家居相配套,融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同为一体的价值供给体系再造,5G时代终端无处不在,多屏联动和平滑迁转共同打造新型流量入口和多元变现出口才是新常态。

终端的泛化持续消解渠道忠诚与渠道话语权,IP成为凝聚社会稀缺注意力资源的新平台,而IP的系列化、集群化、联动化运营成为大势所趋。两类IP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一种是具有鲜明人设和人格魅力、粉丝忠诚度的超级个人IP,一类是背靠强大母体文化符号系统的超级故事IP。不同IP之间彼此借势交互赋能,2019年《哪吒》和李子柒的爆红背后都是多重IP加持的结果。以李子柒为例,国风少女人设、国风田园IP的叠加借助现代传播杠杆的放大形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鲜活演绎,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因素值得研究。如果说IP的发掘、培育更多源自文化创意灵感,那么IP孵化过程中的运营优化过程中,新兴数字技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用户为本,场景为王,IP为擎,“强IP+种子用户+多层裂变+多元变现”成为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运营逻辑,IP全链服务会提供一些创业创新机会空间。

从目前形势看,5G促发的产业机遇首先在云游戏、超高清视频、短视频等领域最早开启,叠加经济下行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们认知升维需求,用于优化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领域的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也有一定空间,或许也会催生其他一些内容产品形态创新,如“社交短视频”向“短视频社交”的功能重心转向,未来在区块链技术加持下,“内容+社交+情感”的社群运营和量化变现或许会为产业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但从新技术周期启动到新产业周期开启尚需时日,有赖各种内外部因素支撑。

数字技术带来的网络化、智能化运营模式将改变传统文创产业“小、弱、散”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以“数字化集成分发平台+创意工作室”为代表性模式重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集约化程度,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但更大的蓝海空间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程中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尤其是助力特色文旅资源开发,打造新文旅IP和智慧文旅后台服务体系,推动全域旅游发展。2020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将会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