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NEWS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太胜教授莅临中文系“文心讲坛”作学术讲座

2019-12-17

12月13日下午4点,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办的“文心讲坛”第五期讲座《后浪漫主义与T.S.艾略特的诗》正式开讲。本期讲座我们有幸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诗集《在陌生人中旅行》的作者陈太胜老师。中文系的周冰心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在冬日的暖阳里,西区主教505的教室里座无虚席,在同学们热烈的欢迎声中陈太胜老师开始了本次讲座。

(图片一)

首先,陈老师简单介绍了艾略特的生平,并对后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做了一个区分。浪漫主义诗人更有主体性和自我倾向,认为自己就是先知,是照亮黑暗现实的一盏明灯。而后浪漫主义诗人则更具有现代性,并且主张用诗歌表达人类情感的全部。通过对雪莱的《致》和波德莱尔的《忧郁》的对比赏析,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前一首不讲求形式,只是简单激昂的情感宣泄;而后一首则是运用意象、环境暗示作者想要倾诉的内心情感。

随后陈老师谈到了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的概念,即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并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通过对邓恩《临别赠言,节哀》的鉴赏,引用诗中金子、圆规的具体例论让大家对这个理论有了切身体会。

(图片二)

接下来陈太胜老师详细解说了艾略特的《空心人》、《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诗》和《荒原》,并对这三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意蕴做了深入剖析。

最后老师借用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的观点,提出诗歌是一种思想,能够无限反思自身,并告诉我们哲学与诗歌是相互联系的,读者能从诗歌中感受不同的乐趣,也倡导大家多读诗、读好诗。

(图片三)

在历时2个小时的讲座中,陈太胜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了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方方面面,让看似晦涩的诗歌变得风雅浅显,让大家收获良多。面对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的热情提问,陈老师也一一耐心细致地解答。

(图片四)

下午6点,本次讲座在大家高涨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图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