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2019全球艺术品市场研究国际研讨会”(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lobal Art Market Research) 在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召开。我院刘双舟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做了《艺术金融制度困境与制度创新》的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
刘双舟教授基于中国关于艺术金融制度的困境与制度创新进行发言。围绕着“制度、法规与市场形构”的议题,分析了中国当前艺术相关法律现状与艺术金融制度的现状。结合多年来调研的数据指出,由于中国法律制度在艺术领域层面不够完善,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艺术的相关法律,艺术市场的运行体制建立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目前艺术市场运行的依据主要基于以国家政策为主的“非法律约束”。同时他强调对艺术金融制度进行“再认识”,“由于艺术金融本身的特殊性,现有的空白领域可能会长期空白,这是整个艺术金融领域必须接受的现实。但立法的空白并不影响艺术金融的发展,艺术金融运作不是无法可依,只是没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对于如何解决“再认识”导出的实际操作问题,刘双舟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艺术金融制度创新应基于三个层次来看,宏观制度创新针对政策法规,中观制度创新针对支撑体系,微观制度创新针对业务模式。而当前最有可能达到有效创新的,应当是对于微观制度的创新。” 以艺术金融市场的初步实践为鉴,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本,从艺术品保险业务、艺术品基金信托业务、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等微观业务领域出发,刘双舟教授分享了艺术品保险、艺术品信托基金、艺术品银行质押、第三方保证拍卖等方面的诸多案例,为听众进一步讲解了微观制度创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刘双舟教授呼吁艺术金融从业人员跳出思维定式,并表达了他对未来艺术金融体制转变的殷切期望:“观念的转变是创新的前提,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导向,效率和安全是创新标准,目的正当性是创新的底线。”

刘双舟教授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上,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英国、法国、波兰、韩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研究者们,以“结构与创新”为主题,通过“制度、法规与市场形构”“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历史、审美消费与市场交易”“技术创新、跨界整合与产业生态”“全球、区域与结构变迁”“展览、市场与当代艺术”“金融、财富与经济分析”“收藏、投资与市场行动者”“数据、指数与比较研究”“策展、美术馆与市场参与”十个议题,深入探讨了当下中国与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问题。每个话题由一位中国学者和一位外国学者演讲组成,在研究相似取径的基础上呈现中外不同角度的多维思考,搭建交流机制,分享高峰对话。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彼此的前沿研究,积极探讨技术和运营的变更为艺术市场带来的发展和格局,并对未来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意见,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