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学术交流会在学院南路校区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暨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办。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朱飞出席会议并致辞。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戴俊骋主持会议。

开幕式环节,校长马海涛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文化经济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长期关心支持研究院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他指出,当前文化强国建设已进入政策落地关键期,作为兼具财经学科优势与文化研究基础的高校,我校始终重视文化领域相关学科发展与科研平台建设,已在文化经济、文化政策研究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他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汇聚优质资源与人才力量,强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与成果转化,推动学术研究与国家文化发展需求深度对接,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贡献“中财力量”。
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朱飞在致辞中指出,作为研究院重要依托的文化与传媒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推动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为使命,稳步推进学科建设与实践创新——目前已形成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三大学科并行格局,独具特色;在学科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上成效显著。面向未来,研究院将遵循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的指示精神,深耕前沿领域、推动学术创新,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调研行业痛点,助力构建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文化经济生态体系。
在学术交流环节,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院长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科研成就、发展特点及未来展望。依托学校雄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优势,研究院在二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1+N”跨学科研究组织架构,形成覆盖文化经济全链条的研究体系。他表示,研究院将深入聚焦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推动人文经济学学科发展,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期待以此次活动为纽带,深化多领域合作,为自身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携手推动文化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
专家座谈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人文经济学创新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提出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见解。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原董事长王勇强调,文旅融合需坚持正确历史观,把控科技应用边界,明确定位与艺术标准,坚持以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体验、以旅游形态活化文化价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指出,文化赋能需先拓展文化范畴,在此基础上平衡市场需求与社会价值,同时通过提升效能、以文化人夯实社会根基,全过程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宋瑞研究员高度肯定了文化经济研究院二十年的发展成果,赞许其学术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兼具学术、决策、社会与国际影响力,倡导以跨学科合作破解困境,助力学术创新与现实问题解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徐剑教授指出,人文经济学作为新兴交叉方向,需进一步明确其研究方法与知识体系,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为相关学科归属问题提供终极解决方案。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实践,分享了博士点建设的宝贵经验,并围绕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张洪生教授,立足学科建设实践,介绍了整体布局与动态调整思路,并围绕文化经济学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分享。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张伟民教授强调了产业导向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国际化、学科交叉、企业合作等方式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衔接”的培养闭环。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周尚意教授指出,人文经济学聚焦文化经济的运行逻辑与价值转化,地理学则可提供“空间视角”的补充——例如地理学可通过空间属性分析助力政策评价,避免统一指标套用导致的谬误,期待推动地理学与人文经济学相结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周建新教授强调,人文经济学是具有权威性与原创性的重大命题,基于中国经验与问题能补充主流经济学,体现经济学人文走向,建议学界牵头推进,让人文经济学真正成为指导中国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论工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解学芳教授指出,数字化时代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数据驱动下多领域交织,人工智能“向善”为文科研究指明方向,文科进入大交叉时代,人才培养需侧重想象力及爱与美的培育。
与会嘉宾既肯定了文化经济研究院二十年来在科研攻关、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成果并送上祝贺,也针对学科定位、交叉学科发展、博士点建设等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会上,还就深化学术合作、共建研究平台、共享案例资源等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推动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完善、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
撰稿| 吴的隆
校对| 常文亚
审核|戴俊骋
终审|朱 飞